個人是班史提勒(Ben Stiller)的腦粉,他自導自演的幾部電影,如:《開麥拉驚魂 》(Tropic Thunder)、《白日夢冒險王》(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)和《名模大間諜》(Zoolander)系列,我都愛不釋手,每天拿香膜拜三遍。
故本文雖力持客觀,仍摻雜強烈主觀意見,充滿筆者意圖推廣班班(開始叫暱稱)之怨念。
話說回來,「喜歡與否」無法勉強,得看頻率合不合?
正如我始終聽不懂香港歌手李克勤動人之處(為何突然婊人),或許你也永遠無法理解班班的笑點,無高下之分,徒嘆今生無緣。
因此,如果《開麥拉驚魂》、《白日夢冒險王》與《名模大間諜 1》皆對不上頻率,別冀望《名模大間諜 2》能突然打通任督二脈。
喜劇比悲劇更講緣分的,這是你看《名模大間諜 2》前,不可不知的起手式。
先談無雷心得,相較首集,《名模大間諜 2》(Zoolander 2)拍攝成本大幅提升,劇本質量卻略為下降。
彷若動作大片之開頭聲勢壯闊、笑點集中,電影進行至三分之二處,態勢疲軟、結構鬆散,給予觀眾走神與靈體脫離之餘裕。幸好結局力挽狂瀾,令人精神為之一振。
與諷刺意味濃厚的第一集比較,續集新不如舊、稍欠深度,但觀影門檻亦隨之下降,即便你不了解時尚界,也能隨通俗笑點放聲大笑。
整體而言,《名模大間諜 2》放在大環境觀之,不失為一部優秀喜劇,不負粉絲多年來熱切期盼。
個人認為,IMDB 5.2分及爛番茄23%的評價,可為參考,然無法當作絕對基準。我非常不希望新接觸班班或《名模大間諜》的觀眾,被過於簡化之評價嚇退。
除此之外,某個我比較在意的點是翻譯,全片可看出翻譯極其用心,盡量以在地用語貼近台灣民眾,消彌文化隔閡。
可是過於本土化的翻譯,有點二度創作傾向,導致我偶爾看不太懂字幕,須依靠破爛英聽理解對白。
在此絕對無意一筆抹消翻譯工作者心血,我十分感謝翻譯者的貢獻,唯個人理解力薄弱,更偏好平實轉達語意。
你不可不知的第一件事:《名模大間諜》1和2之間的關聯?
第二集開端大概有十分鐘前情提要系列作前因後果,供觀眾瞭解事情始末。所以沒看過第一集,也能看第二集。
當然,看過第一集的人,更能享受片中彩蛋與樂趣,比如:Zoolander手上那隻小到不行的迷你手機、Hansel熱愛的多元性愛、兒童慈善中心,以及Billy Zane和Milla Jovovich等老班底再度友情客串等等。
你不可不知的第二件事:《名模大間諜 2》好不好笑?
承前所述,沒看過第一集無妨,不了解時尚圈沒關係,但假如你完全不認識美國娛樂圈或流行文化,觀影樂趣無庸置疑會比別人少。
因為《名模大間諜》系列的主要精神是諷刺流行、諷刺時尚圈,正如《開麥拉驚魂》嘲諷好萊塢電影體制。
當周遭觀眾驚艷Katy Perry、Kiefer Sutherland、Sting,和班乃迪克蛋(Benedict Cumberbatch)等娛樂名流現身時,你可能只覺得無聊。
對於第一次接觸班班和《名模大間諜》的網友,測試彼此緣分夠不夠深的最簡便方法是看預告。
有時電影預告不等於電影,如《瘋狂麥斯:憤怒道》(Mad Max: Fury Road);而《名模大間諜》預告差不多體現電影靈魂了,如果預告都對不上頻率,只能說遺憾。
你不可不知的第三件事:《名模大間諜》的諷刺文化。
寫本文的主因之一,是我力圖澄清《名模大間諜》系列,絕對不只白爛搞笑←你算哪根蔥!?
2001年上映的第一集,票房其實相當失敗,是依靠DVD發行後,觀眾口耳相傳,才慢慢累積出傳奇口碑。
《名模大間諜》諷刺時尚產業壓榨第三世界童工,製造低成本高效益之名牌商品;諷刺模特兒智商低於常人,是一尊尊漂亮的花瓶(Zoolander表示:我可是蟠龍花瓶);諷刺時尚圈為了維持漂亮皮相的病態厭食行為;諷刺只要掛上品牌名稱,群眾便一窩蜂推崇不知其所以然的設計為時尚,垃圾也能當潮流,也可售出高價。
這股犀利批判力道,依然是第二集主軸,比如自拍文化、時尚界對標準身材之歧見、單一審美觀的狹隘、潮流年復一年的輪迴。
班史提勒依舊放肆嘲笑,並找來更多時尚大咖參與,如美國版Vogue主編Anna Wintour、設計師Marc Jacobs、Valentino、王大仁,和超模Kate Moss、娜姐(Naomi Campbell)等人。
這群立於流行尖端的當紅人士,身著名牌,與戲院觀眾一起嘲笑時尚圈種種不合理,形成莫大諷刺,也是《名模大間諜》精髓所在。
你不可不知的第四件事:《名模大間諜》的自我追尋。
和周星馳相仿,班史提勒自導自演的電影,皆不脫小人物的自我追尋,在插科打諢、葷腥不忌的笑料中,主角或配角始終追尋著"Who am I ?"
在《開麥拉驚魂》,小勞勃道尼面對身分認同,迷失了自我。
在《白日夢冒險王》,主角經歷一連串冒險歷程,重新找回自己,煥然一新。
在《名模大間諜 1》,Zoolander迭經事業低潮,回歸故里,尋找那個曾經身為礦工之子的自我,卻愕然發現,兩個世界都容不下他的存在。
該主題延續至《名模大間諜 2》,面對時尚產業汰舊換新,面對生活中變動的不確定性,Zoolander與Hansel都困惑著自我定位與價值。
第一集探討的親情議題,同樣傳承至續集,Zoolander與父兄間的糾葛情節,重現在獨子小德瑞克身上。
班史提勒欲論述的內容太多了,諷刺、嘲弄、追尋、親情,故不少環節被支解、破碎,分割,概念難以完整呈現。
《名模大間諜》系列,想帶給觀眾的一直遠遠超過搞笑,只是能傳達多少、接收多少,端視個人造化。
你不可不知的第五件事:《名模大間諜》的名人、致敬與後設。
片中有多位影視紅人客串,不一一點名,留待各位自行發掘驚喜。
我想談的只有三位:Alexander Skarsgård、David Bowie和班乃迪克蛋(BC)。
Alexander Skarsgård在第一集飾演Zoolander四個愚蠢的男模室友之一,後來在加油站潑油點火被炸死(默)。
未經時光淬鍊的他青澀生嫩,看不出日後會成為越陳越香的出色男人(舔螢幕)。
重看第一集,最讓人懷念的當屬充滿王者霸氣之大衛鮑伊(David Bowie),我心中永恆不變的魔王大人(拭淚)。
第二集中,BC的演出不用講了,是電影亮點,亦為預告強打。
此般出格演繹,徹徹底底是妖孽轉世。
除正片演出,請BC各位大小腦婆,莫錯過片尾曲腦公短短幾秒瘋魔熱舞。
接續談些個人覺得足堪玩味之電影致敬梗與後設,野人獻曝,望收拋磚引玉之效。
一、向經典電影致敬:
《名模大間諜》系列玩了很多電影梗,第一集最為人熟知的致敬梗是《2001太空漫遊》(2001: A Space Odyssey):Zoolander與Hansel面對最新科技(蘋果電腦)不知所措,仿效尼安德塔人拿起骨頭敲打,作為工具使用。
第二集則出現《星際大戰》(Star Wars)梗,Kristen Wiig在冰雪小屋的投射影像,讓人想起星戰中的莉亞公主。
Sting片末對Hansel說出星戰經典名句"I am your father !"
Sting和Hansel的親子關係,初期即有暗示,Hansel說自己父不詳,母親僅留下父親是警察(Police)的線索,而Sting在單飛前,即為警察樂團(The Police)主唱。
Zoolander和Hansel走秀時,被舞台上方傾瀉而下的酸梅湯染得全身血紅,致敬《魔女嘉莉》(Carrie)經典場面。
反派Will Ferrell以交換臉皮偷天換日逃獄,靈感可能來自《沉默的羔羊》(The Silence of the Lambs)。
二,玩味後設:
班史提勒的專長之一是在虛實間玩弄電影中的電影、電影中的廣告、電影中的預告,讓角色在真真假假間相互映照、相互嘲諷,像《開麥拉驚魂》中那幾支令人啼笑皆非又萬分期待拍攝成真的電影預告片。
而《名模大間諜 2》中Zoolander與Naomi Campbell共譜之《生命之水》廣告也成為個人心中經典。
小賈(Justin Bieber)於片頭被亂槍射死的片段,重現當年他客串美劇CSI之經典畫面,當初這段影片在網路上廣為流傳,甚至有被槍殺十個小時,或被不同方式槍殺的版本。
如今於電影再現,嘲弄意味十足,也讓人覺得小賈長大了,越來越能接受自嘲。
第一集,時尚圈的幕後黑手僅以剪影表示,陰影籠罩面部的三巨頭應該是:穿普拉達的惡魔Anna Wintour、老佛爺Karl Lagerfeld,和時尚頑童Jean-Paul Gaultier(網友指正最右邊是Giorgio Armani)(由左至右)。
Anna Wintour於第二集直接現金身,揭曉自己是時尚邪教一員。
飾演Zoolander亡妻的Christine Taylor,是班史提勒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妻子,當她微笑平靜說:「我已經死了,死人沒有感覺,所以你可以在外面盡情亂搞巴拉巴拉巴拉」,感覺特別好笑。
班班全家福出席電影首映時,親生兒子盡職做出父親招牌的藍鋼(Blue Steel)表情。
你不可不知的第六件事:《名模大間諜》的宣傳花招。
《名模大間諜》上映前,動員了大半個時尚界,進行一系列的宣傳花招造勢,例如Zoolander擔任男主角的前導香水海報。
Zoolander與Hansel甚至為Valentino的巴黎時裝周走秀(警衛可以把這兩個傢伙攆出去嗎)。
以及班史提勒和潘妮洛普克魯茲為美版Vogue封面拍攝的一組硬照。
最後則是《名模大間諜》的角色海報。
行文至此,如果你還是不欣賞《名模大間諜 2》這部電影,不妨欣賞其宣傳創意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