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我曾和一位情緒不太穩定,極易暴怒的同事共事。在旁人看來,讓他生氣的往往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,如某次聚餐,大家魚貫而入餐廳,走在前面的人沒順手拉住紗門,他瞬間炸開,一腳踢翻椅子大罵:「馬的前面都有幫忙開門!就你不上道吧啦吧啦!」...我就問一句,椅子何辜!?
該同事平常文質彬彬,然雷點難測,久而久之,我發現那些引爆情緒的「小事」皆為書中所言之「蚊子」,真正隱藏在背後的「大象」─深層情緒,源自自卑感。別人反應若較冷淡,言者無意,聽者有心,他便自覺被輕視、被看不起,周遭家具連帶遭殃,辦公椅耗損率特別快,我們時常有新椅子坐(不是)。
德國心理學家恩斯特弗利德.哈尼許與艾娃.溫德爾合著之《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:那些隱藏在生活小事背後的深層情緒》,正在於幫助有情緒困擾的讀者,覺察並理解情緒背後之成因、滿足內在需求,以重獲身心平衡。
他們集結了45年深厚臨床經驗及大量案例,條理清晰指出,所有情緒波動皆其來有自,不能用簡單兩、三句「想太多」、「是你太敏感」,「你有陰陽眼吧」(咦)概括。憤怒、恐慌、焦慮、擔憂等負面情緒背後,可能埋藏過去創傷,導致難以識別原因。治標不治本,則類似狀況將一再重複,內心永遠得不到平靜。
譬如書中舉例,有位化名「麗莎」的個案習慣討好別人,盡量避免衝突,總默默承接他人情緒。一旦有人生氣,便會造成她的壓力,從而感到恐懼不安...突然想到前同事和麗莎的相遇,想必是場災難,幸好麗莎在德國,而且德國的椅子比較耐摔(抹臉)~
書中說了,當人類的童年基本需求未滿足,心靈受傷,會形成七種典型的「大象」。每每碰觸到受傷點,心中不會小鹿亂撞,而是大象狂奔,反覆觸發你的自我保護行為,像前同事的大象是「我不受尊重」,而麗莎的大象是「我擔心失去庇護」。
無法把前同事抓來分析(喂),故以麗莎為例,她從強勢父親與弱勢母親的相處中,學到追求獨立自主可能會被拋棄,習得敏銳察言觀色,勿反抗權威,要乖巧和善才能生存下去,否則我就不值得被愛。這種「否定自我,滿足他人內心期望」的不健康行為模式,扭曲了麗莎的身心平衡。故找出內心的「大象」後,千萬不要把它放到動物園!而是順著書中循序漸進之節奏,一步步打開通往內心之路徑,並藉由各種自我覺察、檢視與練習等方法,慢慢療癒心傷,學習走出情緒困境。
作者強調,人類最重要的基本需求是:「穩定關係、重視和尊重、平等對待和公平、情慾和性慾、安全,好奇和自主」依據全書提供的多項問卷,你可以自我評估以上基本需求是否被滿足了?目前的當務之急又是什麼?
其後,根據心理學家專業引導,審視自我生命歷程,跳脫個人眼界侷限,用更全面的觀點認識自己。喚醒內心經驗想來不會太愉快,但無須過度勉強自己,且請認知到,當時身為兒童的你沒有太多選擇,如今你身為成年人,擁有更多資源與可能性,不再像過去那般無助。
本書正是你安頓情緒,找到突破情緒困境方法之心理導師,回到麗莎的案例,當你被碰到受傷點,因他人情緒感到恐懼,可先嘗試「刻意認知」內心活動,將目前感受用言語或文字表達出來,以釐清現況。
再者,尋找替代性解決問題之方案,改變固有行為模式。較之討好他人,當你知悉情緒癥結是「害怕失去庇護」時,講難聽點,無關緊要的人氣死干我屁事呢(等等這句話是個人感想)?咳咳咳好的書中建議是暫離氣氛緊繃的現場,事後以不帶責備的語氣敘述狀況,解決彼此的誤會。若覺不安,事前可再三模擬過程,以降低恐懼。
書中各式各樣的案例,多多少少能看到你我身上的影子,畢竟擁有一個完美無缺的童年幾近不可能的任務,多數人都是從錯誤中學習。我們如此幸運,得以有再次重來,照顧內在需求的機會,也許你曾反覆跌入同一個坑洞,舊傷口不斷撕裂淌血,但終究,你會走上另一條向陽而生的街道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