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從沒接觸過「輕小說」體裁的文學作品,一方面咎於其多彩的封面和內頁插畫,讓人覺得要不看書,要不看漫畫,要不看繪本,為何要看處於天平中央的文本?另一方面,大著膽子講,過去我對「輕小說」到底算不算是文學抱有存疑,同樣的存疑延伸至言情小說,以至於某些當紅作家的作品。

書版上曾有數次爭論,衷情「小說」的網友不滿自己被「輕小說」讀者和「言情小說」讀者歸為一類,強調個人讀的是「文學小說」,力主和他人劃清界線,這串討論令我驚覺閱讀上的傲慢。追本溯源,早年的武俠小說、科幻小說、推理小說等,文壇皆視之不登大雅之堂。而後經時間淬煉,上述作品漸漸得到正名與認同,你無法否認金庸、艾西莫夫,或艾勒里昆恩帶給後世的深遠影響,即便被咸認為通俗小說家的史蒂芬金都在2003年力排眾議的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的傑出貢獻獎(雖說這件事情引起了軒然大波)。

由是我們必須承認,不論文類或文字都會與時俱進地隨著時代嬗變,若不能放下歧見與之共存,可能會失去許多閱讀好故事的機會。

所以我在我弟的推薦下看了《文學少女》。

閱讀完畢後,首要感想是「怎麼一下子就結束了?」。我是看中醫時順手翻翻想打發時間,結果一個小時內便看完200多頁的書,雖說我的閱讀速度不慢,不過這種情況依然很不可思議。從肉眼看來,《文學少女》的32開本較一般書籍的25開本小一號,且內容及文字密度低,加上插畫占去的頁數,推估為可快速閱畢的主因。

由此觀之,更能理解輕小說盛行之因。第一個,形式輕薄短小,放在包包裡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,基本上你不太可能帶著一套四冊的《戰爭與和平》通車,除非打算用它來襲擊變態(感覺有點對不起托爾斯泰)。再者,通勤往返的時間即可快速解決一本,輕鬆無負擔。不會像睡前看《百年孤寂》,明知隔天一大早得起床,卻因為急著想知道「邦迪亞家族袂安怎」而熬夜。

如果就這結束這篇文章,輕小說讀者和《文學少女》迷一定會讓我死無葬身之地,接下來稍微講一下心得好了。

在文類上,《文學少女》應可歸類於青少年推理小說範疇,用字淺白、平鋪直敘,每個故事都圍繞著一本世界文學名著開展,登場人物和內容與該名著有所牽連,例如第一集《渴望死亡的小丑》即以太宰治的《人間失格》為主軸。

就優點而言,推理佈局稱不上巧妙精細,但有點意思;文字描摹並不雋永如詩,然近似網路用語的對話非常平易近人,不會產生閱讀的隔閡及藩籬,而我最欣賞的當屬它對太宰治的解讀。過去我非常厭惡太宰治,為人與作品皆然,暫且不論其文學成就與價值,那種消極頹廢的主張和憧憬死亡的美學極易勾起人心陰暗面,品評時甚至會引發不舒服的共鳴。但是《文學少女》闡發了太宰治在另一個人生向度的積極面,鼓動了閱讀的正面力量,這對以青少年為主要目標族群的輕小說讀者是很好的影響,就連我這個老人也受到一些感動。

在缺點方面,人物刻畫流於籠統,佐以內頁插畫,雖為紙本文字,閱讀時卻像在觀看一部已然成形的動畫,讀者內心對文學的想像空間被壓迫到微乎其微。

針對內容,有一點我想特別提出來討論。書中主角因無法體會旁人的喜怒哀樂,覺得自己是白羊中的黑羊,痛苦於自身的格格不入,恐懼於自己的與眾不同。或許是日本重視群體意識文化之故,需消弭個人特異性於集體之中,主角才會對自己的特別如此不安。

事實上,就算無法感受到相同的情緒又如何?仔細瞧瞧,就算是一整群白羊,每隻羊的白色亦略有不同,有的是米白、有的是乳白、有的是象牙白,有的甚至近似灰色。在這世界上,人人本為獨特之個體,而且正由於歧異,世界才會變得更有趣。即便無人理解,與其擔憂悲傷,何不珍惜、看重自己的獨一無二?

最後,當初會選讀《文學少女》的原因之一是老弟說我的個性很像女主角「天野遠子」。但是看完後我還真不知道哪裡像了?絕對不會是蒼白瘦弱纖細的「美少女」部份,難道是「吃書」的部份,和個性「古怪」的部份?話說若去掉美少女要素,那我不就純粹是一個沒事會嚼一嚼衛生紙的奇怪大嬸,這點我是死都不會承認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螺螄拜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